中国养老观察网 发布时间:2018-12-20 10:14
常州经开区爱心护理院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培训
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社会话题。据统计,常州经开区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6%。如何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让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成为新课题。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东方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常州经开区的一张名片
“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等他们到我家来了。”95岁的施才奎是常州经开区东方社区的一名独居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腿脚越来越不方便,连做饭都成了问题。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位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出现了。志愿者们的送餐服务,为他解决了做饭难的问题。
除了享受送餐服务,社区老人还可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就餐。“老人在这里阅读、打乒乓球、玩棋牌,累了可以直接休息。”东方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卫华介绍,东方社区老龄化程度高,独居老人多,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944人,占居民人口的近30%。该中心的设立,进一步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中心还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护理员,辐射戚墅堰街道和丁堰街道,并在7个社区和1个村建起了送餐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以成本价为老年人送餐,每天有100多位老人享受这项服务,其中近80人享受送餐服务,还有20多位老人是到中心就餐。
据了解,志愿者大都是身体不错的老年人和有一定自理能力的残疾人。陈卫华说,老年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摆脱了退休后的空虚,残疾人尝试为老年人送餐,既增加了收入,还实现了自我价值。
常州经开区东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上门为老人送餐
鼓励和引进优质企业和组织举办或运营养老机构
“等到新的敬老院改造好,我们在这边的条件就更好了。”95岁的包明老人是横山桥人,2010年至今,他一直居住在横山桥镇省庄村的敬老院里。今年11月份开始,省庄村敬老院分期升级改造,他对敬老院的未来充满期待。
省庄村敬老院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周边老百姓的欢迎,这里现在居住着120多名老人。尤其是近年来,敬老院和横山桥卫生院合作,发展医养融合,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赞誉。横山桥卫生院发挥内设卫生室的作用,为省庄敬老院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健康咨询、慢病用药指导服务,每年还组织入住老年人健康体检。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省庄敬老院也存在部分设备老化等问题。为了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品质,优化资产运营,扩大社会效应,省庄村敬老院和无锡净慧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按照“公建民营”的模式,后者提供资金和运营团队,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
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徐鑫介绍,社会力量的引入,明确了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从“运动员、裁判员、监督员、评价员”转换为“裁判员、监督员”,重在政策落实和强化行业监管,并增强了养老机构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意识。
“未来,常州经开区将积极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来承接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积极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规模化运营,推进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提升,就近就便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专业居家养老服务。”
常州经开区爱心护理院让老人在这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全力推进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布点延伸
今年上半年,家住河苑社区的乐根发和妻子任洪淦的老年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位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候孩子不在身边,生活不太方便。今年5月份,戚墅堰街道日间照料中心正式运营。“这里的服务很贴心,不仅有测量血压、按摩等健康服务,还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经常来这里的两位老人对中心赞不绝口。
为什么要孝? 俗话说:水有源,源远流长;树有根,根深叶茂。父母是源,父母是根,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但是在尽孝方面,多数 当代中青年人却有苦说不出,有时,不是他们不想陪伴父母